年终考核的本质在于系统梳理年度工作成果,查找不足,并以此为契机传导工作压力,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。然而,现实中一些地方的年终考核却偏离了这一初衷,过度注重台账的“包装”与亮点的“打磨”,成绩描述时浓墨重彩,生怕遗漏任何一点“功绩”;未来规划时慷慨激昂,却缺乏实际可行的措施;陈述问题时轻描淡写,避重就轻,生怕影响“面子”和“帽子”。这种“扎堆凑数”式的考核,催生了“材料盆景”和“造假歪风”,使得年终考核失去了应有的作用,沦为形式主义的产物。
究其根源,年终考核之所以变形走样,关键在于考核项目过多过细,考核主体繁多,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。这不仅未能准确反映干部的实际工作成效,反而可能导致考核结果的失真。因此,要让年终考核真正发挥实效,必须从源头抓起,精简考核项目,明确考核主体,优化考核方式,确保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考核的功夫应下在平时,而非年关时的“扎堆凑数”,上级部门应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,将考核的重心放在对干部日常工作表现的持续跟踪和评价上,而非仅仅依赖于年终的一次性考核。同时,应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督和制约,防止权力滥用和形式主义泛滥。只有这样,“考核指挥棒”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,推动基层治理走向善治。
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哪项工作干得怎么样,群众往往最有发言权。而有的工作考核重在听“汇报”,工作人员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办公室里多花点功夫,只要文字组合能力够强、善写善吹,作汇报的能说会道、察言观色,即便实际工作干得再差,也能够在报告中讲得天花乱坠、完美无瑕。可见,只有树立不以“汇报”论英雄的导向,才能让考核就更真实、更可靠。(李鸿墨)
